1.佛祖问迦叶尊者,拈花一笑什么意思?
拈花一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指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相通、心心相印。
拈花一笑的含义是为了能使教法更好的一代一代往下传,由佛陀亲自指定一个人作为继承者,相信谁都没有异议的。而佛陀这里选择的摩诃迦叶,又是佛陀的上首大弟子,威望在众人的心目中是最高的。
拈花一笑,其实是一次打禅机,在这次打禅机中,看看谁能真正的明白佛陀要传递的讯息。因为只有明白佛陀心意的人,才能顺利地将佛陀度人的事业继续下去。而一直跟随着佛陀修行,也就是最后真正打破盘中之谜的,只有摩诃迦叶。
扩展资料:
佛祖问迦叶尊者,拈花一笑的故事情节:
拈花一笑的故事:
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
佛祖当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
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中国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大迦叶从此是以被人尊敬着的圣者的身份出现在僧团中了。
有一个时侯,他和舍利弗同在王舍城附近的耆阇崛山修道。那时有很多的外道们访问舍利弗尊者,向他提出种种的质问中,有问如来以后有没有生死问题,要说以后有生死,还是以后没有生死,或者以后既不是有生死,也不是没有生死。
关于外道用这样的四问方式来问难佛陀生死的问题,舍利弗尊者便回答他们,唯有这个问题,不能说如来怎样。
外道不满意舍利弗的回答就讥讽道:「这几个问题都回答不出来的人,怎么敢称是佛教教团的上座? 所谓智慧第一者,恰如婴儿一般。」
外道嘲笑着蜂拥的走后,舍利弗徐徐的站起来,穿过满是绿色的森林,到不远的石窟中访问入定的尊者大迦叶。
舍利弗先把外道所问的问题,告诉大迦叶,跟后就问道:
「尊者大迦叶! 佛陀为什么对于外道所问的问题,不曾给过解答?」 大迦叶即刻回答道:
「如来的爱执已尽,心无烦恼,而永远解脱,他的证悟甚深广大,是不能以迷情的四句所能问,也不能以言词回答。唯有这个问题不应问,故如来不给解释。」
舍利弗听后很高兴,便告辞回到自己所修行的地方去。
在诸大弟子中,常常互诉互督,互问互审,往复问答的切磋琢磨,所以,他两的问答本不足奇,但对于大智舍利弗尊者所提供的这种大问题,能够随时答复出来,由此可见大迦叶的修道是何等的深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迦叶尊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拈花一笑
2.电视剧“佛陀”中的经典句子有哪些?
(1)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2)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3)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4)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5)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6)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7)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8)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9)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10)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十六、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11)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12)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13)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14)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15)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3.佛陀拈花一笑是何意?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
宋·?普?段???#8226;七佛•?迦牟尼佛》卷一:世尊于灵山?希榛ㄊ拘\。
是?r衆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微笑。 【典 故】 1、《大梵天王??佛?Q疑?》:??r大梵天王①即引若?志??矸瞰I世尊②于金婆罗华③,各各?礼佛足④,退坐一面。
??r世尊即拈奉献金色婆罗华,瞬目?P眉,示诸大衆,默然毋措。有迦叶⑤破?微笑。
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⑥,涅盘⑦妙心⑧,即付?谟谌辍H昴茏o持,相续不?唷!?r迦叶奉佛敕,?礼佛足退。 2、宋·?普?段???#8226;七佛•?迦牟尼佛》卷一:世尊于灵山?希榛ㄊ拘\。
是?r衆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相?o相⑨,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e?鳎?谀热~。”
① 大梵天王:佛教语,印度神?中世界万物的??造者,地位相?于中?谋P古。因?樗?翰环郑约仁鞘篱g万物的??造者,也是魔鬼、?碾y的制造者。
他高兴的?r候,世间安?,万物兴盛;他??怒的?r候,世间不安,?碾y?呱\生苦?溃B草木也不能幸免。 ② 世尊:佛陀的尊称,指佛祖?迦牟尼,?称?榉穑鸾痰??始人,俗姓?踢_摩,名悉达多,因?樗浅錾卺?迦族的一位圣人,故被尊称?獒?迦牟尼(即“?迦族的圣人”)。
③ 金婆罗华:金色的婆罗花,(一说紫色的金?花),“华”?椤盎ā钡耐僮帧? ④ ?礼佛足:礼拜佛陀的足,这是佛教最隆重的敬礼法。 ⑤ 迦叶:摩诃迦叶尊者,佛祖的大弟子,后成?橛《褥诔踝妫恋诙舜_摩?r?魅胫??钸_摩?殪谑甲妗? ⑥ 正法眼藏:佛教语。
正法是指全体佛法,眼是指普照宇宙,藏是指包含万有。 ⑦ 涅盘:梵语的音译,旧译“泥亘”、“泥洹”。
意译“?纭薄ⅰ?缍取薄ⅰ凹?纭薄ⅰ?A寂”等。是佛教全部修?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熄?缟垒?回后的境界。
⑧ 妙心:?W妙的心法。心法:佛教语,指??浼酝?魇诘姆鸱ā? ⑨ ??相?o相: 相:事物的外形和状?B。
佛教认?椋阂磺惺挛锒际窃谝欢ㄒ蚓??l件下形成的,都是空幻?o??的;空是一切事物的本质,虽然体现于具体的万物,然而它本身?s是?]有形象、?]有聚散生?纭⒊接谝磺腥f有之上的,难以用文字?肀磉_。 ??相:佛教语,指世间事物本?淼拿婷不驙?B。
佛教认?椋??相也就是?o相、空相。 ?o相:佛教语,与“有相”相?Γ侵?[??σ磺惺挛锏挠邢嗾J识后感悟真知的最高境界,即“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o相”。
有相:佛教语,指具有外形、能?^?e于其它事物、??缱?化的事物。因?榉鸾陶J?槿f有皆空、心体本寂,所以“有相”就是“造作之相”或“?假之相”,本质其???是“?o相”。
【白?译文】 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佛祖?迦牟尼说法。大梵天王率衆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
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B安?,?s一句?也不说。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轻轻一笑。
佛祖?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缟馈⒊??回的?W妙心法,能??[?一切?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难以言说。 我不立文字,以心?餍模诮掏?e?饕蛔冢F在?鹘o摩诃迦叶。”
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盂授与迦叶。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真?鳌钡牡涔省V?诎涯热~列?椤魈斓谝淮??'。
【典故深意】 佛祖所?鞯钠??是一种至?樵?和、甯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Q?o染、淡然豁达、?o欲?o?、?o拘?o束、坦然自得、不著形迹、超?一切、不可??u、与世长存,是一种“?o相”、“涅盘”的最高的境界,只能感悟和领?荒苡醚哉Z表达。 而迦叶的微微一笑,正是因?樗I悟到了这种境界,所以佛祖把衣??鹘o了他。
4.佛是应机说法
陀的时代,有一次,佛陀带领著阿难尊者一行人,经过鱼市场时,鱼市场当然有在杀鱼,鱼杀多腥味自然就会跑出来,大家从那儿经过虽然没触摸或沾上,但是那一股腥味从鼻孔闻入时,总还是会觉得腥味很重(我们的鼻子会闻到这是自然的现象,有精神跟物质当然就会闻到),嗅到腥味之后,佛陀就藉此机会向弟子开示说:我们该知道跟坏朋友相处,坏朋友的习气就如同鱼的腥味一样,会沾污我们的身心。
你想想,佛陀当初就是带著弟子们,走到那里就藉机会开示,让弟子们亲身去体会,过去佛陀弟子们的修行方法较为贴切,不会只是说一大堆理论,而与实际差距太远。所以佛陀的弟子,经由听闻亲身体会滋润较多,这种活生生的教育,像现在有很多教育已走出了教室之外,带到户外观摩山峦崖壁的地层,看自然的演化,这种比较贴切,学生要吸收也比较快。
所以佛陀藉这机会教化他的弟子,开示千万别交上坏朋友,沾污了我们的身心。 后来又有一次,佛陀又带著阿难尊者及许多的弟子,经过一处花店,也有记载说是卖香料的店,我们姑且不管,总归是说有香味的地方就对了,大家身上都沾满了花的香味。
也就是说一经过花店,觉得有一股清香的花味,闻起来令人内心也觉得舒畅,佛陀掌握这因缘又开示弟子说:阿难啊!你们与好的朋友交往时,好的习气就如同这种花香一样,因为交的是良友,他所说的言语与习气,会清净我们的身及心,佛陀藉此机会开示好与坏。 以这个个案来应对过去圣贤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意思是说:不管是社会生活也好,在团体当中也好,在因地修行当中也好,不管是社会人或修行人都好,当未达果地时,必须要有善知识或适当的朋友,即使你开悟了,成佛了,你还是要有社会善知识良朋益友相扶持,佛陀当时也有他的知音,只不过他不以心分别,都平等对待。 一般人总会觉得什么人因缘跟他较好,什么人跟他因缘较差,这难免的,这和过去的因及现在他的理想和习性有关,我们不能否认这件事,虽然有这种关系,但是对待仍要以平常心对待,不能说这个与我因缘较深,我就对他较好,这个因缘较差,我就排斥他,不是这样。
因缘的问题是说,过去我们的生活习性,跟他的生活习性,比较接近、比较契合,但是对坏的习性方面,则应该赶紧用我们的毅力、内观的力量将之转变,好的习性则是大家维系。 。
5.品行和思维高度是什么意思
思维品质也称智慧品质。
指思维能力的特点及其表现。人们在思维活动过程中表现于不同方面的特点及其差异,就构成其思维品质。
思维的主要品质有:思维的逻辑性、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确定性、思维的创造性和思维的预见性。对于思维的品质,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加以理解。
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
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涉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人类的思维主要是言语思维,是抽象理性的认识。
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而抓住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规律性。个体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深刻性的差异。
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为在智力活动中深入思考问题,善于概括归类,逻辑抽象性强,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开展系统的理解活动,善于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超常智力的人抽象概括能力高,低常智力的人往往只是停留在直观水平上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
它的特点包括:一是思维起点灵活,即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能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全面而灵活地作“综合的分析”;三是概括—迁移能力强,运用规律的自觉性高;四是善于组合分析,伸缩性大;五是思维的结果往往是多种合理而灵活的结论,不仅仅有量的区别,而且有质的区别。灵活性反映了智力的“迁移”,如我们平时说的,“举一反三”、“运用自如”等。
灵活性强的人,智力方向灵活,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与方面起步思考问题,能较全面地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独创性即思维活动的创造性。
在实践中,除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外,更重要的是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人类的发展,科学的发展,要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创新,都离不开思维的独创性品质。
独创性源于主体对知识经验或思维材料高度概括后集中而系统的迁移,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找出新异的层次和交结点。概括性越高,知识系统性越强,伸缩性越大,迁移性越灵活,注意力越集中,则独创性就越突出。
批判性是思维活动中独立发现和批判的程度。是循规蹈矩、人云亦云,还是独立思考、善于发问,这是思维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品质。
思维的批判性品质,来自于对思维活动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进行调整、校正的自我意识。它具有分析性、策略性、全面性、独立性和正确性等五个特点。
正是有了批判性,人类才能够对思维本身加以自我认识,也就是人类不仅能够认识客体,而且也能够认识主体,并且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
6.相书上所说来生六道是什么意思
佛陀概括世间一切有情,归为六大种类,有: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即是‘六道’。
世上固有许多生物学家,对于动物,亦有其不同的分类法,却因受到个人智慧学问的限制,总不及佛陀的圆满周到。这因佛陀不但能见凡夫肉眼之所见(如人畜二道,而畜道凡夫亦只见其少分),且亦能见凡夫肉眼之所不见(如天、修罗、鬼、地狱四道)。
学佛之人,以相信圣言量为依归,固不可因我之不见,遂谓为虚诞无有。 六道众生的状况,千差万别,一一细说,不胜繁杂,今为略举二端,藉知大概。
1、是‘类受’,类指正报身心的种类,受指依报世界的享受。其中依报,诸多种类,单举寿长,以推余福。
2、是‘苦厄’,苦是痛苦,厄是灾厄。六道果报,固然有别,总之不离观受是苦。
1、天道,天道众生生活的自由自在,长寿而没有烦恼,是六道之首。但是他们迷恋于世俗享乐,当业力耗尽他们的福报,就会堕落到其他五道中去。
2、阿修罗道,此道中的众生福报极大,寿命很长,与天界众生差别不大,所以又被称为“非天”。但是由于忌妒心重而好战,在与天界开战时,阿修罗往往战败而受到极大的痛苦。
3、人道,人道众生的受生方式是胎生,在人的一生当中要受到许多痛苦。 4、畜生道,六道里的畜生道众生散居于天上、地面、地底及水中,畜生们大都愚蠢而且缺乏精密的思考能力,所以它们不可能积累善业。
此外,畜生还要忍受寒热和饥渴,在自然界中互相残杀。 5、饿鬼道,在饿鬼道的众生没有食物和饮料,一般都是大肚子和小脑袋的形象,吃食物时,喉咙会有烧灼的感觉。
饿鬼所受的苦比六道里的畜生道众生更大,但是其智力足以了解佛法,不像畜生般愚蠢。 6、地狱道,在六道之中,地狱道众生所受之苦最为可怕。
地狱道又可细分为八大寒地狱、八大热地狱、近边地狱和孤独地狱四大部分。 六道轮回嘛。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霸学习网 » 电视剧佛陀里的金句(佛祖问迦叶尊者,拈花一笑什么意思?)